SCP-ZH-363
評分: 0+x

項目編號:SCP-ZH-363

項目等級:Euclid

特殊收容措施:SCP-ZH-363目前被安置於Site-ZH-44地下八樓之異常生化物質收容間,由一30x30x50 cm3之透明高壓密封箱進行收容。項目外亦有高壓真空膜以確保封箱內不殘留任何液體或水氣。此真空膜需每兩個月至Site-ZH-16真空操作室進行一次汰換。當週負責確認八樓收容單元之安保人員,皆應在巡邏結束後回到站點之護理站進行生化檢查。

SCP-ZH-363之性質確認實驗僅可於44-IM-4感染測試場中進行,且應符合先前實驗之配置與規格。項目之實驗應經由項目負責人與站點安保主任連署許可方能執行。
所有受項目影響之人員(含D級人員)皆應儘速至站點護理單位或繁中分部可能的醫療單位進行有效抗生素治療。

描述:SCP-ZH-363為一青銅容器,整體高約45公分(cm),容器高為38cm,底部面積約18x18 cm2,開口面積為24x25 cm2,生成年齡約4650年,材質符合當代冶煉技術,容器紋路樣式與藝術特徵亦近似當地文化脈絡,然當前未有阿美族製造大型青銅容器之考古紀錄,項目之工藝來源仍需調查。項目之容器部分下方有四足,外有部分人形、阿美族圖騰與紋路、原始生物之意象浮雕,沒有任何可辨識的文字刻痕。44-AN-11之分析顯示其神性輻射約47.3microakiva。2

SCP-ZH-363之異常性質在其容器部分盛裝特定物質(通常為液體)後顯現。當指定物質出現在SCP-ZH-363容器內部,將會活化項目,項目發出一陣微弱綠色螢光,使盛裝之液體消失,並致使項目周遭對應的單細胞生物(多半為細菌)大量孳生。
若有任何人類個體於項目活化後的一小時內,進入以項目為中心之7.5公尺方圓內,則這些對應微生物將在該人類個體的體內出現,並在可致病部位大量孳生,造成感染。若無人類個體出現於活化時空範圍內,則微生物菌落將以項目為中心零星生成肉眼可見的龐大菌落,並在無養分供給的29小時之後悉數死亡。
當前採集到的所有微生物樣本皆不帶有異常性質,可依常態之抗生素與藥物進行殺菌。

項目容納物質與對應生成微生物之列表如附錄。

收容紀錄:於201█年8月,台東縣東河鄉海岸爆發群聚性創傷弧菌與副溶血弧菌感染,患者多為當地漁獵人士,致使台灣衛福部與相關衛生單位進行流行病學調查。
基於地緣關係與站點特性,Site-ZH-44進行環境偵查,並於海岸礁岩上發現項目。當時項目受到頻繁的海水沖刷,經三名特工回收後帶回站點。

三名特工皆因回收過程中,項目異常性質之觸發而產生創傷弧菌的異常內源性感染。後已交由站點臨床醫師Dr. Azekout與護理團隊進行抗生素治療。
IM研究區負責人Dr. Alufai Nihar被指定為項目負責人,並開始進行項目之盲性異常測試。

實驗紀錄

實驗於44-IM-4感染測試場進行。實驗被限定在10x10m2範圍內進行。項目被安置在測試場中央,並徵召大量D級人員進行實驗。所有D級人員皆未被告知項目之性質,但有醫療檢驗與治療單位在實驗單元外待命。

附錄ZH-363-1:SCP-ZH-363試驗品與對應微生物列表

試驗品 對應微生物 備註
基礎水溶液
70%以上濕氣 Mycobacteria tuberculosis(結核桿菌)與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肺炎鏈球菌)
純水或中性電解質溶液 Legionella spp.(退伍軍人菌)與多種環境微生物 可含不可溶物質,或中性溶質濃度<1%
海水與其同質物 Vibrio vulnificus(創傷弧菌)與Vibrio parahaemolyticus(副溶血弧菌) 同質物即鹽水或氯化鉀水溶液。
pH>9之鹼性水溶液 Salmonella enterica(腸道沙門氏菌)與Shigella flexneri(痢疾志賀氏桿菌)等腸內菌科成員
pH<5之酸性水溶液 Clostridium botulinum, tetani, perfringens, difficile(肉毒、破傷風、產氣、難治梭狀芽孢桿菌)
糖水或含糖的軟性飲料 Pseudomonas aeruginosa(綠膿桿菌)
人體分泌物
人類血液 葡萄球菌屬,多半為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黃葡萄球菌) 基因體隸屬其他物種的血液無法活化項目
人類膿與痰液 Lancefield β型鏈球菌屬成員11 活化項目之痰液不一定帶有B型鏈球菌成員
人類膽汁 Bacteriodes fragilis(鬆脆類桿菌)
人類生殖系統分泌物 Treponema pallidum pallidum(梅毒螺旋體)與Neisseria gonorrheoae(淋病雙球菌)
尿液 Helicobacter pylori(幽門螺旋桿菌) 與人類標準尿液同質性達84%者皆可活化
食物類
湯類(液態食物) Escherichia coli(大腸桿菌)與Vibrio cholerae(霍亂弧菌) 進入食物相關的測試對象時,項目開始不以科學組成,而以人類或自身認知來歸類液體性質。
奶類 Lactobacillus spp.(乳酸菌屬)
酒精或含酒精飲料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釀酒酵母菌)
阿美族部落出產之小米酒 活化後無反應 須為文化因素(如祭典、農忙歌頌)而製造之小米酒,而非帶有阿美族血統之人製造之小米酒。
無糖茶類 活化後無反應 項目活化時發藍綠色螢光

「你就看這種盲測產生的實驗表格有多荒謬(XD),雖然中途出了幾個意外,不過挺好玩的!」
—Dr. Alufai

附錄ZH-363-2 項目之文化意義探討

以下摘自Dr. Alufai之基金會學術報告《淺論SCP-ZH-363之自然與社會脈絡》,置此作為報告評閱者之重點導讀。

……作為基金會研究員與天生的'Amis文化之傳承者,我必須討論這個項目本身雖然在年代、工藝水準與考古之可能性上都不屬於異常,但一個借鏡了阿美族藝術手法的大型青銅容器其實並不符合我們族人的歷史脈絡。
阿美族並沒有微生物的概念,目前,也沒有任何異常組織或歷史紀錄,能佐證阿美族人會製造如此的,可以招致而非治療疾病的異常青銅器。為此,我會主張項目並不屬於阿美族,而工藝來源值得追溯與討論。
某方面上,它是個十足的異常。
—項目負責人 Dr. Alufai Nihar


Ecaw ato epah ko kawas to 'owak.
神明喝乾了小米酒與酒。

Ma olah Ci Kawas maraepah.
喝酒的神明如此快樂。

除非特別註明,本頁內容採用以下授權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